【导语】网络负能量和正能量比例尚不理想的情况下,有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释放网络舆论场的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场朝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
2014年以来,通过治理网络谣言、颁布“七条底线”、规范网络采编、推出微信新规、健全网络立法等多项措施,网络空间得到了有效净化,网上和谐声音得以放大。然而调查数据表明,网络负能量和正能量比例尚不理想。为此,有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释放网络舆论场的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场朝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
首先,要继续坚持重大题材的正面宣传,充分利用主流网站的显著位置来进行舆论引导。
在国家层面,要做好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推送,全方位展示领导人所思、所想、所行,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同时加大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的解读。包括:及时转发中央新闻单位系列报道和评论文章,深入解读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组织开展多场网上访谈,引导民众正确把握政策精神、增强改革发展信心。
在媒体行业内部,可以鼓励网站采用创新形式报道时政新闻,多采用图解新闻、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形态,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另外要加快完善媒体内部的新闻考核机制,同时大力倡导在新闻网站内部逐步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避免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的边界混合。
其次,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所以有必要对不同信息场和舆论场中的网民群体特点进行预判和引导,从网民新闻认知的规律出发做出正确引导。
在引导网民关注方面,注意及时掌握网民兴趣走向,建立完善网民关注度偏好的实时调查和分析系统。同时,针对网络媒体舆论场、移动媒体网络舆论场、自媒体舆论场,总结出细致、有效的具体舆论引导策略。
在纾解网民情绪方面,建立实时调查系统,及时了解网民整体情绪走势;在情绪解读上,不要只看正负面信息的比例,而要警惕有一定迷惑性的情绪。
在转变网民态度方面,要避免网民总是过于泛化、指向政府或社会的简单归因解读,要引导就事论事地进行分析;避免“烂尾新闻”这类对网民积极归因极具破坏性的恶性舆论事件,特别注意后续解决方式的报道和正面宣传;对典型话题类型,要注意分析网民常见的归因机制,建议要积累和形成相关案例库,加强提前预判和适时介入引导,避免把负面责任泛化和扩大化。
最后,不同的舆论场在网民关注度、情绪和态度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舆论场的特点来探索不同的引导机制。
在传播平台方面,要更加重视对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的使用、对微信信息场的舆论监测和引导,将更多重要、主流、正面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投放到移动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中。同时针对不同平台有所侧重地引导舆论。比如,针对微博平台,有必要邀请更多微博意见领袖和专业人士进行理性分析和正面引导;在网络新闻信息场中,有必要提醒网络编辑在处理相关题材的报道时避免“标题党”的煽情手法。
在传播方式方面,要继续让《人民日报》、新华社发布、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微博,和一大批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在自媒体网络舆论场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坚持在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中坚持专业品质和把关标准,从议题上更多释放正能量;另一方面,在微博、论坛中要更多发挥机构媒体的优势和影响,更多针对负面事件建立信息跟踪的公开机制,更多发挥“意见领袖”引导网民理性归因的作用。
从更长远、更宏观的角度看,解决正能量释放的深层原因,应该通过规范管理、适当放开,提升网民整体的控制感,让其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所改进,由此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提升整个网络舆论场和社会舆论场的正能量。
(何凌南: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