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2月11日电(记者冯文雅 刘洪明)西藏,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就像一幅画,震撼心灵的美让无数人魂牵梦绕。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那里仍然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挑战。在这个神奇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忍受着高寒缺氧对生命的侵蚀,忍受着孤独和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甚至生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藏干部。

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振凡,就是小浪底援藏干部中的一员。谈起自己的新年愿望,王振凡说,一是希望可以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工程,为水利援藏做一个好榜样;二是希望自己可以为西藏培养出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三是希望一直以来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家人,健康平安。

“苦点累点不算啥,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王振凡入藏工作还要从2013年说起。“水利部很重视这个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也知道这个工程比较复杂,专门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来援藏。”王振凡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听从组织分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王振凡自1993年参加工作的23年间,参与过的大小项目有9个,干过的大型水利项目有小浪底、南水北调、广西百色工程、四川紫坪铺等。其中小浪底工程8年,南水北调工程9年,其他项目基本上是一至两年。这些难得的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

在西藏水利厅拉洛水利工程管理局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王振凡为这一工程甚至西藏水利项目建设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在三年内留下一个标志性工程。

“拉洛项目是西藏水利系统第二个大型工程,规模大,海拔高,工程建设条件要艰苦得多。”根据多年的建设和管理经验,王振凡提出要在整个项目层面树立搞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理念。“在西藏,业主一般是‘老子说了算,其他都是过来给我打工的’。这样不行,我们应该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全面服务于工程建设,不论是业主,还是设计、施工、监理,都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不能搞官僚主义、高高在上。”

王振凡给拉洛项目明确工程建设目标,首先是创优质工程,其次是创一流管理、创文明工地。“正如我在援藏迎接会议上表态所说的,不能仅建一个工程就完了,通过这个工程,首先是为西藏水利系统和拉管局积累大型工程的建设管理经验,第二个是通过项目培养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将来能够承担重任独当一面。”

“望为当地多留下一些人才”

与内地相比,西藏各行业发展都面临着人才相对缺乏的客观瓶颈,拉洛工程也同样如此。这让王振凡经常记挂在心,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给拉洛工程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扰。参建单位多,施工点多,工程面广,业主作为项目法人必须强化管理工作。参建单位基本都是内地投标过来的,因为条件艰苦海拔高,有能力的人才也不愿意过来。

王振凡告诉记者:“我当时考虑由于拉管局正式编制不多,可以多聘用一部分人,结果在网上发了招聘启事后,连一个报名的人都没有,待遇高低是一回事,海拔这么高很少有人愿意来。经水利厅批准,我陪着局长到内地大学招硕士研究生,作为专业人才来引进,没几个愿意来,后来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没过多长时间就辞职了。”

后来,他通过多方联系,从内地引进了8名具有大型水电工程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工程类人才培养,除了开展系统性培训外,关键还得在工程建设中结合实践工作,所以这些人招进来后,我安排他们做好自己工作以外,还要带好拉管局的年轻人,手把手进行培训。”聊起人才培养的未来,王振凡的言语中透着十足的干劲和信心。

他告诉记者:“我们带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从意识上提高执行力,形成主动积极干工作的意识,这一点比传授专业知识还重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于许多当地干部来说都很有必要。”

“家人是我的‘定心丸’,更是我动力的源泉”

和很多援藏干部一样,王振凡在远离亲人的高原上,不能照顾家庭,忠孝不能两全。

“我援藏这几年,付出最多的是家人,比如我母亲生病,都是家人照顾,只要不是太大的事情,他们基本都不告诉我。由于路途遥远,一般事情也不能马上回去。”王振凡沉默良久,“感觉特别亏欠孩子、妻子、父母,对援藏工作来说,其实家人的付出更多。”

他告诉记者,入藏那年,母亲80多岁,孩子才11岁,如果说生理上的考验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那么心理上的孤独和对家中妻儿老小的牵挂,对于每一个援藏干部来说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关。

王振凡到西藏的第一年,就在武警水电医院住了两次院。“当时以为是肠胃问题,医院的水平又不行,只输了两次液就坚持过去。结果春节回郑州检查,才发现是肾结石,立即动了手术。”他说,这两年肠胃消化也明显变差,高原对身体影响还是有的。

“我想说的是,做水电的很多都是和我相同情况。每个人心里都深藏一份对家人的愧疚,可当工作摆在眼前,舍小家顾大家,依然是每个人最坚定的选择。长期以来家人和同事们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了我无尽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正如王振凡所说,像他一样的援藏干部还有很多。他们在默默无闻中,在无私奉献中,在基层群众间的忙碌中,专注于援藏事业,在自然环境与内地截然不同的西藏,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汗水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