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扶贫办主任曹来旺(中)对记者说,再过几年,这些核桃树就成了摇钱树。 杜海涛摄

种玉米,每亩纯收入400元;种核桃,每亩收入可达10倍以上

黄河岸边黄土地,行走在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吕梁市临县的贫困山区,目之所及都是沟壑纵横的黄土,每一簇绿色都显得弥足珍贵。翻过一道道山梁,海拔渐次升高,绿意也越来越浓。到了一处叫做仁咀梁的地方,漫山遍野的核桃苗迎风舞动,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临县推进片区扶贫开发、扶持农民种起来的核桃林!这片核桃林去年开始挂果,再过4年就进入盛果期,每亩产值将达4500多元!”抚摸着核桃树的枝叶,临县扶贫办主任曹来旺说。

我们注意到,这些核桃树已经有一人多高,树干有手腕粗,翠绿的叶子间挂满了青色的果子。

“吕梁自古苦寒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临县玉坪乡党委书记郝有旺说,临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干旱缺水,一年的降雨量不足500毫米。关于气候,当地有个说法:“临县临县,十年九旱;一年不旱,冷雨(冰雹)打了8遍。”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山地上种玉米,是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也曾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山地多,平整的耕地只占一成,加上雨水贫乏,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全县人均一亩地,每亩纯收入仅有400元。

怎样才能让土里刨食的农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临县县委、县政府决定走因地制宜、产业扶贫这条路子。临县的东部山区年平均气温7摄氏度,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达170天,最适合种植核桃。“核桃耐旱、耐凉,产量稳定,不仅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也十分可观。”临县副县长王润奎细数着种核桃的好处,但核桃的生产周期长,10年后才能见到效果,如何说服农民改变千百年来的种植习惯,自愿种核桃?

事实最有说服力。沿着山梁往上走十几分钟,我们见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核桃林。玉荐村村支书王双杰介绍说,这片核桃林大约有200多亩,1999年被一位外乡人承包种核桃,几年前进入盛果期,一年产值上百万元。“这些年我们没少把人往这领,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同样的地理位置、同样的自然条件,核桃树种好了真的是摇钱树!”王双杰说。

山区种植核桃面临资金难题,需要财政扶持

农民的种植观念转变了,只是个开始,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资金问题。曹来旺算了一笔账:一株核桃苗8.5元,每亩地买种苗的钱就要300元左右;挖坑、埋苗、涂防冻液、整治等专业化栽植费用约350元;再加上肥料、农药、修建、嫁接等费用,种植一亩核桃的成本约为800元,山区的贫困农民种三四亩核桃,需要投入几千元,如果财政不补助,贫困农民哪里掏得出来?

王润奎说,2011年,临县被确定为山西省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之一,大力推进片区扶贫开发。为解决资金难题,临县从中央财政争取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覆盖湫水河55个村的核桃片区项目,出台了特殊的补助政策:每新栽一亩核桃,补贴300元;每嫁接一株核桃,补贴3.8元。全县有300多个村子适合种植核桃林,目前已发展50多个。全县的核桃林面积已达30万亩。

“种核桃是个技术活,栽植时每个树坑的深度统一是80厘米,熟土、深土分开放,旁边还要做出集雨坑……”曹来旺介绍说,为帮助农民种好核桃,临县扶贫办免费提供种苗,从外地引进了技术人员培训指导,组建了专业的栽植队,帮助农民解决栽培难题。

地处仁咀梁的玉荐村,从2005年起就开始栽种核桃,目前核桃林面积达3000多亩,基本上覆盖了村里的山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核桃村”。村委会主任林建宁说,发展核桃产业这么多年,去年的进展最大,不仅新种了1000多亩核桃,还改良了原有的核桃林。

在玉荐村的一个土窑洞前,我们碰到了前来帮邻居修房子的村民高教成。“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现在温饱解决了,可口袋里的钱还是太少!”前几年老高出去打工,收入还说的过去;这两年父亲年纪大了,他就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打打零工,全家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老高家里有七八亩山地,三四年前全部改种了核桃。“再过几年,我家的收入就要翻上好几番了。”老高抬头望着远处的山坡,无限憧憬……(记者 冯华 杜海涛 吴秋余)

(文章于2012年07月18日发表于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