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全可靠的评估远比自主可控的评估复杂,也不能靠做一次评估就一劳永逸,最终还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
方滨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eID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政务民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社交网络应用等。
沈昌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我们要立足国情,创新驱动,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
宁家骏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
当前的社会已是信息社会,网络不仅是基础平台,也已成经济社会的内在组成部分。
吴世忠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党委书记
“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从政府层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社会的繁荣进行清晰的战略指导和明确的立体规划。
冯燕春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
该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提出的“网络生态系统”概念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给出了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万涛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协会理事
今天是一个互联网+ 的时代,斯诺登事件的影响虽然广泛深远,暴露了信息强国的优势和技术威慑的能力,但互联网全球化产业的格局并没有因此改变或延迟。
沈逸 副教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对中国来说,在认识和理解当前全球网络空间战略博弈新态势时,要先认识到当下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也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李元龙 吴亚非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
网络身份管理是确立和强化对网络实体的管辖权,提升把控网络空间的能力,创新网络社会管理机制,开展网络社会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抓手”。
胡传平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网络已日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而网络空间中用户身份的确认已成为大多数互联网业务的前提。
谭晓生 360公司首席安全官兼副总裁
未来的网络安全基础技术研究应该会是政府与企业合作进行,由政府、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创新型民营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共同合作。
封化民 教指委 秘书长
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必须确保我国的信息安全。
魏军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在“互联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众多新形态的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实现城市职能智能化的基础,是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
周 黎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航天五院五一四所
如何应对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已成为是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之一。
周汉华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网络安全是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的基础,在整个工作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赵粮 博士,首席技术官,绿盟科技
新一代威胁不仅传播速度更快,其所利用的攻击面也越来越宽广,可以覆盖移动、桌面、网络、Web和各种应用、社交网络等。
刘志乐 杭州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世界已经渗透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上升到头等重要的地位。
高林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过去的一年,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网络强国战略路线图日渐清晰,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杨强浩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渗透到政治、经济、产业、服务领域的所有部门,信息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李秦峰 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域名业务部主任
机构编制部门掌握最为准确的机构身份与名称信息,能够有效确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互联网上的“名实相符、名称规范”。
李欲晓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 主任
网络安全环境的构建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合,提升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势在必行。
刘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2015年开年发生的12306网站用户信息泄露等多起数据泄露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数据资源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
冯旭杭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规划运营部 总监
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
尹丽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总工程师
在互联网环境下,能源、关键制造、电力等重要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了网络攻击的“重灾区”。
张伟 深圳广道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互联网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有用信息,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不良信息。
李晓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诸多互联网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们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安全认证措施——数字证书。
郝文江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青少年网络保护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方面共同参与和努力,构筑起立体式的网络保护框架,才能真正起到保护青少年正当合法的网络权益。
让青少年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为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李京春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 总工
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内容和覆盖范围很广,可以说信息技术发展到哪里,网络安全问题就会伴随到哪里。青少年难于全面了解,也不太可能全面掌握。
丁丽萍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强行推入“大数据”时代。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我们的个人数据正在不经意间被动地被企业、个人搜集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