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方式发生变化
早期智能产品主要以APP连网进行控制,产品为智能而智能;当前的智能产品开始摆脱APP控制,并且语音控制成为新抓手,例如一款小巢智能台灯有三种操控模式,除了可以手机下载APP操控外,也可以用微信直接控制,其语音控制做得非常有特点,对着台灯说不同的话,它就会变幻出不同颜色。由于采用“双麦”远场识别方案,可以有效抑制用户语音之外的噪声和混响效应,保证5米距离内精准识别效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兴语音摄像头、叮咚语音音响、O2云音响等。
产品构建方式发生变化
从早期智能产品的构建方式来看,很多还停留于单品意识。当前智能产品的生态系统意识已经开始显现,从产品延伸到数据、服务,并且再次优化产品,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闭环的生态系统。
例如老人用药介护机器人,可以通过机器人提醒老人用药,不在身边的子女可以远程知晓并提醒老人,而且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专业的医疗人员可以定期观察老人用药情况和身体恢复情况。老龄化社会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此类智能应用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产品定位发生变化
早期智能产品定位重在追求新颖、概念、潮流,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外做手环,国内就一窝蜂地开发手表和手环。当前新一代智能产品则开始注重用户需求,例如智能扫描仪,不是我们所见过的把书压在扫描仪里,而是将扫描灯放在被扫描的文件上面,解决了平时扫描书本翻页以及无法扫描立体事物的痛点。
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程度开始加强
早期智能产品追求外观和概念,当前智能产品开始注重核心技术。
例如,智能烤箱,可以根据食材算出不同的烘焙温度曲线。智能混合动力自行车,可以根据路况测算出是否需要助力,助多少力。
开始与传统行业相融合
早期智能产品过于偏重产品形态,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产品质量,导致一些智能产品出现3个月或6个月寿命的现象,有些产品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当前新一代智能产品开始关注产品性能和品质,此次参加活动的新一代智能插座除了体现出其智能性,更强调质量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此外,产业环境发生变化,智能产品的发展思路上,慕容素娟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用户不是抢的,是可以共享的。”她认为,企业间可以形成联动,互为渠道,共享用户,其次不要大而全,要有聚集,且要聚集核心竞争力,不擅长的环节要学习借力。“最后,要从用户出发,微创新从人文性入手。产品关注人文性,更容易提升用户黏度”。
智能产品推动产业生态悄然变化
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下,互联网企业一举一动都引发业界关注和热议。在智能产品的推动下,新的产业生态开始悄然变化。
思锐达传媒高级分析师李文娟指出:“以前企业间竞争是比实力、规模、资金;而当前,企业间竞争看哪家企业拥有核心特质,即拥有生态主动权,掌握搭建生态系统的能力。”
从当前“互联网+”遭遇的瓶颈来看,用户流量如何转为盈利模式成为头疼的问题,圈用户、套资本、大数据故事等难过市场考验。而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间的“联姻”,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背后的原因,思锐达传媒高级分析师李文娟分析认为:“这说明用户价值观发生变化,互联网的信息数据价值有限,而生活服务价值在提升。功能型的小数据远远大于互联网的大数据。”
在这种的转变下,一方面催生了传统行业春天的到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智能产品的发展机遇。传统企业有自己的优势,互联网有用户流量。对于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谁将成为主导的一方?
因此,企业智能化改造一方面要做出智能化的产品,同时还要实现企业的模型。比如,除了顶层设计的管理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管理以外,企业在产品定义设计、生态制造、销售/采购、售后服务,以及物流体系都可借机重塑,并实现产品和产业的智能化。“当前,此类企业模型正在形成中。例如,豆浆机企业不光会生产智能化豆浆机,还会进行大豆的生产、加工和跟踪。企业正在依托自身DNA,在建立一个完善、多样化的企业生态系统。”(记者 滕继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