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引用了一句古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对此,朱熹解释为:“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异,这就是造物者的自然情况。

引申来看,这样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从传统的经典角度、以哲学的理论高度,释读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观。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比如,从文学上看:唐诗殿堂,正因为有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着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才更立体咏叹出大唐气象。既有张扬恣意、风流高歌,又有生民疾苦、缓歌低回。“诗仙”的豪迈出尘与“诗圣”的深沉入世,是一个健康文坛同时需要的两面不同旗帜。

再比如,从音乐上看:中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琴与瑟。琴的音色清丽,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华美,有“一弦一柱思华年”之丰富。当琴与瑟齐鸣,琴便如冷月一弯,飘逸出尘,瑟便如彩云满天,华丽铺张。二者协奏,相得益彰,如彩云追月,如阴阳和鸣。所以才从此有了“琴瑟和谐”这个成语。

我们的耳朵能接纳不同的乐器性格,我们的世界能安放不同的人事脾性。那么,从文明上看:世界上的文明形态,既各具特色之法,也各有共通之处,多元并存、协调发展,才是发展大道。(作者: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