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引用了一句古语“穷则变,变则通。”
这句话出自《周易》。“穷则变”,是指就要寻求改变,而改变是为了使继续前进能行得通,“变则通”,“变通”这个词亦由此而来。
变通而图存,源自先秦时代的思想指导到了中国古代最后的王朝,李渔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唐才常说“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梁启超说“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于是有了“变法维新”的尝试与碰撞,变之不够,又有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探索,还变之不够,又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
有时候之所以会“虽变而不通”,是因为在求变的过程中还缺少重要的一层步骤,就叫做“化”。《周易》中还有一句话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任何思想精神、思维方式,仅仅发生上层的改变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如春风化雨般化入人心、产生化成天下的作用、让现实有所软化、让社会有所转化,才是真正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才能真正把变革“行得通”,这就是“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而通过这样的系列举措,变化本身对社会产生了共通效应,才可称之为全民事业。
能把求变的意义化入生活、化入社会、化入民心,这样的变革才是完成了目标上的“变通”,这样善于自新向新的民族才是成就了“持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中还有一卦说明了变通的精神,就是“鼎卦”。鼎,在过去是烹煮食物的器物,食物在鼎中,经过烹饪的转化,化生为熟、化腐朽为神奇、化一物为另一物,有着推陈出新的意象。因此鼎卦,也在传达“鼎故革新”、变通为上的精神。
中华文明,如一条大河磅礴驶来,翻越过五千载山峦的起伏、河道的颠簸,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而这条长河之所以能够永葆活力而不断流、永焕生机而不湮没,就是因为在 “行到水穷处”善于蜿蜒而出新的河道,在“山穷水尽处” 懂得盘旋出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坚持前进方向不改的基础上,攀过高原、冲过洼地、绕过险峰、越过断崖,灵活机变又坚定奔流,终成一条历久弥新的文明大川。(作者: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