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国家行动计划,不仅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实施“互联网+社会治理”,可以开创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时代。

 “互联网+”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互联网+”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前缀,“+”后面跟上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这个行业和领域都会被“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深刻改变。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已然成为“发动机”。

首先,伴随信息技术和知识社会的来临,也必然包括社会治理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必将形成智慧治理的新形态,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如果以人体作比,物联网相当于是感知系统,五官、手脚;移动互联网相当于神经系统,把感知到的信息传递到我们大脑中来;云计算就像是大脑,飞快的运转、思考;大数据相当于把人看到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加工之后,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行为判断。这四个技术是“互联网+”的核心。实施“互联网+社会治理”,就是要将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

其次,“互联网+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或领域,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或领域的一种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社会治理不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就不可能有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总体而言,“互联网+社会治理”就是用互联网力量去加速社会治理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实施(执行)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社会治理手段,从而,使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相结合,推动社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

加强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的信息化建设。一是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二是社情民意是社会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与愿望的集中反映,因此,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对于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三是随着社会治理要素日趋增多,难度不断增大,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只有通过云计算、IDC、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才能提高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公共安全智慧治理。首先,大数据能够让人们尽可能掌握到前所未有的公共安全的全面信息,在对其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更为准确地发现公共安全发展的规律。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大数据,通过收集、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能够提升危机决策者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并以过去根本不可能的方式做出决策。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这些信息“量”与“质”的提升为公共安全治理绩效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通过大数据使公共安全实现智慧治理。大数据技术大大增强了公共安全治理者的“计算”能力,当“大数据”成为各种危机决策的基础之时,将出现一种全新的公共安全治理形态即智慧治理。“智慧”意味着对公共安全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智慧治理所强调的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的广泛性应用,借以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公共安全等事务时的治理能力。

探索基于信息化的社会治理“双轮驱动”智慧模式。自2011年以来,国家民政部先后认定了两批40余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全国范围内播下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星星之火。“大联动”是城市社会综合治理的创新机制,它可以通过纵向建立区、街镇、村居的三级网络,横向建立若干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统合各类社会治理资源实现社会的有机治理。“实验区”和“大联动”融合形成“两轮驱动”格局的基础平台就是信息化。“实验区”的信息化建设,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事项,逐步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从而构建起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大联动”的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依托社区,整合资源;集中采集,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区、街镇和居村委三级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接口对接和工作联动,将联动协调运行机制固化为信息化操作流程,依托区政务网搭建社会综合治理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及时采集和处理涉及公共安全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社会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作者  向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