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化惠农、强农?9月23日至24日,在重庆市梁平县召开的全市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重庆市已在3942个村建起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打通信息化融入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在国家实施‘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了让信息化融入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我们近年来着力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市农委副主任吴纯表示,依托农业部“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项目建设,全市38个涉农区县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30个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工作机构,692个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市、县、乡专职、兼职信息工作人员已近2200人。与此同时,为了让信息化与田间院坝的农民“零距离”,重庆市还积极投进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已达394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5.3%,这些站点的兼职、专职信息员共计4500余人。

  农业信息服务点“进村”,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走进梁平县合兴镇龙滩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墙上一张红色的“温馨提示”写着这里WIFI的账号和密码。 “我们欢迎大家来‘蹭网’。”龙滩村党总支书记喻地平笑着说,自从有了WIFI,村里的老年人开始热衷于求村干部帮他们网上代购东西。为给本命年的家人买红衣服,50多岁的邓天碧大姐找村总支副书记许银花在网店买了一件大红色的衬衣,花了50多元。而这比她前两天在城里实体店里看到的同品牌、同款式衬衫整整少了30多元。

  今年以来,村民通过村委会的代购服务,已购买了400多件产品,包括衣服鞋帽、儿童玩具等,初步估计已为村民节省支出10%以上。

  龙滩村是梁平县的产柚大村,有梁平柚核心基地3000多亩。9月23日中午,喻地平与许银花商量网店“装修”的事,为下个月梁平柚在网上售卖作准备。喻地平告诉记者,村里最先触网的是村民张文辉,他于2009年在淘宝上开店,当年销售梁平柚十几件近1000元;去年,村里通过网络销售出去的梁平柚已有100多吨、90多万元。相当于每公斤均价9元,较传统模式要高30%左右。 “估计今后除了部分销售给到村里农家乐休闲的游客,大部分柚子都会通过网络‘走’了。”喻地平估计。

    除了网络,重庆市还为不会使用网络的农民提供多种实惠的信息化服务,提供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现已累计拨打25万余次,为农民增收节支3000余万元;建立“农企宝”、“特产宝”平台,20多个省市的3000多个产品销售总额已达1.5亿元;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可以让专家通过手机视频、照片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作物、畜禽的远程诊断…… 吴纯表示,明年,重庆市将实现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点全覆盖。下一步重庆市还将以信息“进村入户”为目标,开发镇村管理系统,开展综合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农业技术培训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和新的农业技术体验服务。(记者  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