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式
1、“8.15”纪念日当日各网站首页表现形式
在“8.15”纪念日当天,各网站均在首页突出位置挂出“抗战胜利”专题。其中,新华网和人民网把专题放在小头条位置上展示;央视网选择把首页背景换成专题页面;新浪网选择在导航栏下方挂上专题banner;腾讯网和搜狐网则在要闻区以新闻标题的方式展示“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
另外,央视网在“8.15”这个时间节点,更换了之前“抗战专题”的主题、整合了专题栏目、设计了新的专题页面(见下图)。首先,主题从“珍视和平 鉴往知来”更换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其次,新的专题整合了栏目设置,在《CCTV节目》栏目中,集中展示央视此前推出的与“抗战胜利”有关的各类视频栏目;第三,页面设计更加简明、大气。新页面去除了导航栏,并增加了头条区域。
图片为“8.15”之后,央视网推出的“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页面截图。
2、各大网站的视频产品制作愈发精良
此次各大网站推出的策划中,大多偏向于运用视频的方式来表现,且这些视频产品与以前水平相比,制作水平愈发精良。在这些产品中,既有对历史深度解读的纪录片,也有对抗战幸存老兵的采访,各网站从多角度尽力还原历史,让新闻报道成为可以永久保存的珍贵历史资料。
其中,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人民网制作的视频《抗战记忆——七十年七十人》和腾讯网制作的抗战纪录片《丈量》。
图片为人民网《抗战记忆——七十年七十人》截图
此次人民网增强了视频制作的力度,利用人民日报社的资源,联合制作了一系列高质量视频产品。例如《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抗战记忆——七十年七十人》等。其中,人民网联合15个地方频道,打造视频专题《抗战记忆——七十年七十人》,以专访形式,采访了曾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他们中间,有曾正面与日军进行过肉搏战的老兵,也有曾在敌占区进行秘密抗战的地下工作者;有曾经打退日军5次围剿的庄稼汉,也有当年传递“鸡毛信”的儿童团员。可以看到,人民网在此次视频制作时,力求在内容、画面质量、后期等各方面精益求精,让这些视频成为供后世参阅的历史资料。
图片为腾讯网《丈量》节目截图
腾讯网推出的《丈量》是由网络媒体自制的抗战纪录片。首先,《丈量》采用了“综艺+纪录片”的方式,全程采用行进式拍摄,通过节目组为明星主人公设置的多重任务,让明星主人公通过亲身体验,在完成任务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使命感,与观众一起触摸70多年前战争遗留下来的记忆与温度。其次,纪录片运用了“口述+动画”的表现手法,采访了多位亲历者,通过亲历者的口述,外加3D动画和手绘技术表现战争场景,创造出时空交错的视觉感受,力争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可以说,这是腾讯网在视频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把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混合应用,给网友呈现出新颖别致、相对真实、直观亲切的效果。
图片为新浪网独家策划《评书·你所不知道的十个抗战秘闻》截图
近些年,一些网络媒体开始用"视频+评书"的表现方式来制作评论节目。此次,新浪网也专门制作了《评书·你所不知道的十个抗战秘闻》。看过视频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浪网邀请了青年评书演员王玥波,以评书+历史影像资料的方式,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抗战秘闻。演员赋有感染力的评书表演功底加上好的抗战故事题材,让严肃的抗战历史教育更易于被网民所接受。
图片为央视网推出的新闻纪录片《8.15日本投降日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以及部分视频产品截图。
央视网则继续发挥视频制作的长处,推出一系列视频节目。在8月初,央视网推出《宣言》《抗战影像志——烽火延安》等一批纪录片式的视频节目,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终端展示。另外,近期推出的《寻访日本侵华战争遗孤》《嘹亮的抗战歌声》等节目,则是以新闻采访为主。另外,央视网在8月15日当天还推出了《8.15日本投降日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央视网对于“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策划,主要以大而全的报道栏目和大量视频为主。
在各家媒体网站制作的这些视频产品中,“向影视产品看齐”“和一流水平的纪录片接轨”已成为一种趋势,各家网络媒体都尽力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制作、宣传等环节,越来越专业化。我们看到,制作精良的画面、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以及紧凑的故事结构,都是如今各大网站在视频制作时所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