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症结
活动不“活”传统方式难聚热情
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志愿四川”平台,具有团队志愿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服务时长记录等功能,为公众提供了随时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选择。据后台统计显示,3月5日平台上线以来,团省委和志愿团队等借助该平台发布的志愿活动798次,参与活动9587人。“相比200万人的底数,目前志愿活动和参与人数都太少了。”王之昊坦言,上半年工作重心在登记扩面,宣传和发动还不够,一些志愿者团队、志愿者还不习惯通过平台来参与志愿服务。
今年“3·5”学雷锋纪念日,据相关网络调查显示,57.1%的网友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任何志愿服务。在原因分析中,有28.6%的网友是因为“不知道该去哪里参加志愿服务”;有52.16%的网友在学雷锋纪念日外的其他时间,不会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
攀枝花东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徐刚透露,该协会现有注册志愿者1.3万人,但每年参加志愿服务几十个小时的活跃志愿者不到千人,每年参加过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只有五分之一。
如今,志愿者注册的“通道”已打开,接下来,如何让注册志愿者“动”起来,成为团省委最关切的。
今年植树节前夕,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志愿四川”上发起了植树节活动,但通过平台报名者人数寥寥。协会工作人员黄胜洋分析说,“除了平台知晓度不高外,在校内空地植树、浇花的形式太传统,也缺乏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
成都理工大学注册志愿者覃小兵说,“我们越来越不喜欢一阵风式的志愿服务,比如3月5日学雷锋,大家都一窝蜂去敬老院扫地浇花,这种传统活动大家比较反感。”
“当前,2万多个注册团队中,95%以上的源自体制内,其开展活动的主题、方式都很老套。”王之昊说,这是一个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的诉求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捐钱捐物、慰问帮助等服务已经落伍。比如关爱儿童,已不再是组织“六一”游园,而是娃娃放学后、家长下班前谁来管的问题。
在调查中,许多团干部和志愿者认为,注册志愿者能否“动”起来,关键在于志愿活动是否“活”起来。
C
破题
适时放手 让更多社会机构发挥作用
今年暑期,自贡灵犀义工联合会将招募14名志愿者,在社工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7月8日,招募信息在“志愿四川”等平台发布后,短短10分钟,就有37名大学生争着报名。“有专业社工参与,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川大锦江学院刘媛媛同学说。
“团组织加快转型迫在眉睫,当前首先要学会和社会组织打交道。”张志君说,下一步,团属的“志愿四川”平台将放手让更多社会机构加入发挥作用。目前,该平台的活动发布功能已向各类团队敞开,今后,发布权限还将适时向志愿者个体开放,在手机APP上发起活动,就近邀约志同道合者组团开展服务。
前不久,一位大学毕业生找到了团省委志工部,希望补开一份志愿服务证明。原来,这位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对方要求其提供在国内参加志愿服务的记录。据介绍,每年暑期,找到团组织出具服务证明的学生并不少见。
承诺“每年参加志愿服务不少于20小时”,是成为“志愿四川”志愿者时的前置条件。“从现在开始,我们会在志愿活动设计、组织上下功夫,努力让每一名注册志愿者都能完成20小时的志愿服务。”王之昊说。
目前,累计的服务时长可以成为评定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的依据,也可以在平台的积分商城中兑换冲锋衣等奖品。下一步,团省委拟与相关部门对接,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如和省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服务时长将会和贷款审核等挂钩。
7月21日,全国首个志愿者求职平台在“志愿四川”上投入运行。这个名为“职通车”的系统,是专供志愿者求职的封闭式就业平台,志愿者身份是进入该系统的“绿卡”,志愿服务的履历、时长将成为用人单位考核求职志愿者的重要参考。“在战略层面要重视社会化动员,在战术层面上我们有很多举措。”王之昊信心满满地说,“志愿四川”为志愿者建立了电子档案,累计了志愿服务时长,只要将这些记录和求学、就业、创业、融资、消费等领域挂钩,应当能激励志愿者主动参与服务。(记者 钟振宇)
(原标题:四川省网络注册志愿者已突破200万人大关 注册志愿者如何“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