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跑流量

    你的手机你真的能做主?

“平时就刷刷微博,聊聊天,看看新闻,怎么几百兆的流量就用完了?”相信不少智能手机用户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可能不是你用的多,而是流量“偷偷”地溜走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偷了你的流量呢?如何防止手机偷跑流量呢?快点跟小编来看看吧!

    现象

    超九成手机存在预装软件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严重

    近日,我国出现了首次由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起诉手机企业的公益诉讼案件。上海消保委通过测试购买的多款手机,发现被测试手机存在偷跑流量、预装众多软件等种种不规范问题,因此,对相关企业提起诉讼。

    据悉,此次上海消保委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手机。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在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

    其中,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此外,索尼、华为、诺基亚手机偷跑流量也较为明显。

    除了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上海消保委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元到5元钱,少的话也会有1元到2元钱。”

另外,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商家标称容量一般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

    调查

    预装软件获利形成灰色产业链

    “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软件、APP经常在后台运行,造成了流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跑。”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内存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不符的现象也是因为预装软件。此外,还存在用户不知情的,而实际上一直在运行的软件,小米在台湾等地因此曾被起诉。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过预装软件获利的这种灰色产业链普遍存在,其中每个手机获利5角到5元不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较为正规的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由软件方付费给手机厂商,强制用户开放权限。艾媒咨询调查也发现,QQ、微信、360等安卓软件强制用户开放权限的行为最为严重;其次,小品牌手机利用手机预装软件推送弹窗广告,并非法偷取消费者数据信息获利。

    “艾媒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手机预装软件都对消费者产生了危害。”张毅告诉记者,第一,盗取用户财产,如银行卡信息、网上账户如余额宝、微信账户账号密码、游戏虚拟币等,危害用户财产安全;第二,危害隐私安全,用户个人聊天、通讯行为、行踪、社会关系都可以被跟踪监视;第三,流量偷跑,造成用户损失;第四,信息骚扰,如弹出窗口、数据推送等。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也表示,预装软件环节的确存有灰色产业链。手机预装软件一方面或“偷盗”用户流量,使用户支付额外费用;另一方面,有信息泄露隐患,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较大损害。“当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很难单纯从硬件上获得可观利润,因此诸多厂商都将目光转移至预装软件环节。”

    建议

    手机软件“准预装”或者是

    解决方法

    知名通讯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流量偷跑问题,主要是由于软件储存、更新、备份等引起。但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其实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

项立刚表示,预装软件也分两种,一种是用户需要的,另一种是多余的、无法卸装的软件。怎么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把预装软件一棍子打死是不行的,但是任其泛滥也不应该。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可以让用户有选择权,同时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准预装”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打包分门别类的内置一些应用,这些应用并不装在手机里,需要时下载安装。”

同时,项立刚也指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并没有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预装软件装多少为宜?因此,在预装软件管理方面出台政策和达成社会共识是解决之道。一是从法律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二是行业协会应尽快达成共识。

不过,消费者对于手机流量偷跑则是叫苦不迭,一位名叫“青清闲”的网友私信记者说,“我的苹果6流量用得超快,500M的流量几天就没了。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开蜂窝移动网络,上官网也查不到流量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对此,张毅给了消费者几点建议。第一,关闭自动联网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第二,判断哪一些软件最耗流量,将其删除;第三,如果该软件是预装软件,无法删除,那么用户应立即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媒体曝光,追究厂商责任。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张毅说,光靠行业自律是没有用的,一者违规的大多数是行业标杆,二者厂商存在逐利思想。“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处罚条例,尽管早前有公布相关规定,但是没有处罚条例,这也是目前手机行业不受控制的主要原因。”

    必看

保护手机流量最强攻略

    为了让大家不再被窃取流量,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原因,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流量莫名丢失有以下几种情况:1.内置垃圾软件;2.手机互联网服务设置问;3.使用习惯;4.错误的选择网络模式。

    下面我们来逐一给大家说如何避免这些事情发生。大家在新手机第一次开机后,请先关闭蜂窝数据,并且第一时间检查内置了哪些服务软件,如不必要请选择性删除,这些软件很多都是第一次打开就要联网,甚至收费。这些软件大多出现在山寨手机和廉价的品牌手机中。

很多时候流量莫名消失与我们的设置也有关系,我们以微信为例。微信可以在后台继续刷新并且提示是否有新内容推送,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网络的,如果大家习惯只按HOME键把它收下去,那么它在后台依然是要跑流量的,如果你是订阅号大户,恐怕这一晚上的流量也要20M—40M左右。

    新闻类的软件也有费流量的地方,很多软件并不提示你什么内容比较费流量,其实在你用蜂窝数据刷新闻的时候,每动一下都跑了很多流量。大家最好把新闻类软件设置一下,比如只有在wifi环境下才显示图片,或是在蜂窝数据下只显示缩略图,这样每看一条带图片的新闻都可以省出0.3M—0.5M左右的流量。

说到这,小编做过个小调查:大家的蜂窝网络是不是24小时都是开启状态呢?小编询问了20位朋友,只有2个人是选择性开启蜂窝数据,其它人全都是24小时开启状态,这也是流量莫名消失的主要途径。

    墨迹天气、股票、新闻、游戏等等,很多都是定时或不定时推送内容,就算你不用,他们也会与服务器交换数据,虽然占用的数据非常少,但一个月下来也会跑掉不少流量。

    4G网络要格外小心,小编亲自实验发现,同样用2G、4G网络看新闻,2G网络消耗数据在5M左右时,4G流量已经消耗了60M左右。其原因也很崩溃,只是因为4G网络太快了,看着很爽,所有新闻图片、视频、GIF动态图全都瞬间打开,而且由于速度快,看的新闻条数也比在2G网络下多的多,所以流量在你很愉悦的体验下就这么没了。

    这里有一个很崩溃的问题发生在了我朋友身上,月初移动送了1G流量给他,没想到2天之后就用完了,在查询之后才发现,他手机里的软件竟然全都用蜂窝数据自动更新了,大家试想一下,现在随便一个应用也要20M以上,如果你手机里的东西全更新了,恐怕你直接就欠费停机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手机进行一次彻底的设置,小编给大家列出几个典型的:社交软件自动后台刷新、新闻类软件推送、应用程序在wifi下更新、网络图片在wifi环境显示、云端服务手动开启、音乐不要在蜂窝环境下试听等等。

    其实保护手机流量不被窃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用内置垃圾软件,蜂窝数据选择性开启,把导航地图等需要数据包的应用在wifi环境下提前下载好,只要你注意一点,流量一点都跑不掉。(内蒙古新闻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