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学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兼副总编

很高兴今天参加“你我善语良言网络绿水青山”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能够看到官方组织、民间单位、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共济一堂,对网络语言的低俗化展开讨论,对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展开共同治理,表明了政府、企业、民间对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扩大加深。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微博账户已达到12亿个,新浪、腾讯微博平台每日新增帖文2.3亿条;已经发展多年的即时通讯软件QQ日均发送信息60亿条;异军突起的微信用户达到6亿,微信系统日均发送信息更达到160亿条。

这样的网络兴盛,带来了网络语言的繁荣。作为一个阶段内社会多元文化的印证,如果以社会学、心理学梳理网络语言,他是具有深邃的历史意义的。2015年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4网络语象报告》,曾经对网络流行语做出剖析。今天发布的《网络语言低俗化调查报告》,则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市侩低俗的网络投射,以及互联网上恶俗粗鄙语言的再创造,进行的简要梳理。

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低俗化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面对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不少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进行情绪发泄的网络谩骂,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撕裂。近年的多起公共事件中,我们看到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等都成为口诛笔伐的目标,有人戏称他们成了网络时代的“黑五类”。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低俗,恶意中伤泄愤,对社会舆论和共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们不否定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突出,也深知普通公众面临各种压力,对生活和现实有所不满,但是暴虐释放,往往伤害的也是普通公众。在近期的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事件、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上海女教师撑伞事件中,网民通过“脑补”情节以补全自己认定的事实,进而对当事人进行各种恶语谩骂,相信这些都造成了当事人一生的阴霾。

也有部分网民在网络表达中,以为措辞平淡就无人问津不能彰显个性,以种种隐喻身体器官的语言和变体,来彰显自我叛逆,不久前一位网络名人和家中宠物的互动,就属此类。这种能够意会的脏话,往往将互联网的话语容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网民会觉得没什么啊,调侃一下啊,言论自由啊。但是此类风气的养成,就形成一种语言快感的同气相求,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获得其他网民的认同,这种网络低俗的社群心理导向,是应该予以纠偏的。

我们呼吁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并非是要打压网络语言,统一网络言论,也并非要求网民“出口成章”,而是要在文化、社会的层面上营造网民生活的舒适空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既然抛弃了所谓“埋儿奉母、尝粪忧心”的文化糟粕,自然也不应接受“逼格”“屌丝”成为时代的文化沉淀。

在社会语言中,口语中的一些词汇意义随语境、语气而转移,褒贬极不相同,有时甚至是亲近的含义,但作为“屏幕语言”固定后的网络语言,其低俗化的显现显然让受众不适,这不仅扰乱了交流的善意、崩塌讨论的平台,也使得网络语言粗鄙与现实社会的低俗、戾气彼此裹挟,越发对社会整体产生负效应。

尊重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网络不是某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网民的“公地”,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运行规则、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让粗鄙淡出、让文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