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世界成为真善美的天堂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总支副书记

 田敏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禁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关键词。同时,启动“网络安全周”活动,推进“净网”也成为另一个关键词。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因为学校特别老师,对网络既“爱”又“恨”。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对于网络。应该讲,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信息,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那么今天谈的净化网络语言,既包括网络安全问题,又包括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文明问题以及教育的安全问题。

虚拟世界曾经寄托着我们的无限憧憬——迅速真实的信息、丰富有益的知识、人性的善与美,语言的简洁新颖和形象等等,都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方便,而且我们已经进入无法离开网络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正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模式与消费习惯,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消费习惯。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慕课革命,社会也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的伟大时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网络世界“技术明显优于内容”的弱点,让我们看到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太多的谣言和戾气,充斥着低俗和暴力,今天发布的一些词语,我看了一下在学校的学生的一些个人写作空间里面。很多都是有出现的,虽然我们是一所重点中学,市级示范校,但是这些词,有些已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间出现了,所以网络世界那些粗俗的语言,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已经发出“拯救母语”的呼声。网络语言的芜杂和网络空间的失序,让我们的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时充满了巨大的风险。现实中,针对青少年人群为目标的网络语言暴力,正显示出巨大的危害性。很多网络语言包庇的失道者,正是青少年本身,也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那么对于充满好奇心并且正处在世界观养成期的青少年来说,积极引导、净化网络空间、守护未来,无疑是清朗网络行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携手,责无旁贷的肩负起维护网络文明和安全的职责来。

昨天我们在讨论,禁烟的时候想,在校园里面禁烟容易,但禁网络的语言不容易,因为社会文明是一个整体,线上线下,不能有两个标准。我们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强化道德底线思维,同时我们在网络空间,也要强化网络文明建设,维护共同价值体系,应该像每天清扫街道一样,维护网络空间的文明,培育网络世界的内在道德准则。

基于此,希望能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1.我们的中小学生和老师,当好网络文明示范者。

教育工作者要正本清源,引导每一个学生当好一个“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中国好网民”。这个月正是我们学校的文化艺术节中间,我们的学生抗议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教育青少年,拿出青年的正义感和担当精神,发出正义的声音,共同驱散网络中的杂音噪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互联网上的志愿者和示范者。以前,我们学校的志愿团在寒暑假,就开展了发现和纠正社会中不规范用字的实践活动。现在学生也选择了这样一个活动,就是网络文明用语的发现和纠正的志愿者活动。

 2.培育网络世界正能量。

高节奏的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年轻人把网络当做出气筒、减压阀,逮住机会用激烈的语言宣泄戾气,发泄不满,把正常的观点交锋演变成恶语相向、人身攻击,扭曲的网络空间需要正能量来占领。我们要在学校和社会,不断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能量的传递,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认知,每个人都能努力传播美好情感,为励志进取点赞,特别是我们在学雷锋、抗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间,就发动了在网络上来为好人善举点赞的活动。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保护母语、矫正语音、规范用语的任务。顾明远先生为我们学校提出的三点要求:要教育学生做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我们学校提出实践真善美的教育,实际上在我们校园空间和网络空间,要做到抵制假恶丑的影响。

 3.占领网络文明新高地。

现在学校正在不断推进的慕课革命,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创客空间……互联网+让教育的主战场逐渐走进网络新阵地,网络核心课程、主流课堂、在线辅导,教育机构和相关社会机构,应该一起解决网络技术上的主流内容稀缺的的弱点,一起占领网络文明新高地,让网络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储藏中心、教育中心和学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的网络世界,有了真正的正规军,我们的网络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文明、有序、高效。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的举行,本身就表明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国家网信办对此问题的深入认识。相信在国家网信办主管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低俗语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我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网络;培养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创造什么样的未来。用求知的心灵畅游网络,用智慧的双眸明辨对错,用美善的行为创造未来。这样用好网络,才能让青春永不失色。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