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
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主任
蔺玉红
尊敬的各位嘉宾,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来自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作为一名青少年网络媒体工作者,我和孩子们一样,依然沉浸在“六一”儿童节的喜悦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昨天接见全国少代会代表,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国家网信办启动“护苗2015·网上行动”,并指导我们中心联合中国科技馆等建立“国家网络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今天又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组织召开这样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网络时代青少年成长的重视和关怀。
互联网已经成了青少年的第六器官。网上有多少青少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6.49亿网民中,39岁以下青少年占79. 8%,达5.18亿人。其中,10~19岁人群占22.8%,约为1.48亿;10岁以下人群占1.7%,约1103万。网上有多少学生呢?1.54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3.8%。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2014年6月公布的调查显示,城市未成年人中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2%,农村未成年人中超过80%。娃娃军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生力军,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身心发展不成熟,又成为受网络特别是网络语言影响最大的人群。
伴随互联网出生的少年数字土著们,在网言网语的浸泡中慢慢长大。他们在网上干什么?国家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委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受访的3827位未成年人中,6-12岁首次触网的比例达58.7%,初中生平均每次上网的时长要长于高中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更容易沉迷于网络。受访的未成年人中,56%的人上网为了聊天。他们最喜欢的应用是微博、微信和百度贴吧,这也是他们运用网络语言最集中的平台。受访者中有75.6%的人在使用微博。
网言网语并不仅仅意味着风趣俏皮、灵动传神。攻击性或侮辱性言论、暴力语言、淫秽色情暗示性语言和煽动性时政言论时时充斥在网络空间,裹挟着我们的孩子。可怕的是,这些网络语言并没有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要警惕这些网言网语背后的阴谋。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一种符号,其价值在于表达意义。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和思想紧密相联。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互联网,就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当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节点,用网言网语的方式进入,对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造成持续冲撞和破坏,就会让青少年行为判断中存在着两种看上去似乎都对,好像都可以接受的标准,甚至还以为是时尚和时髦。它对孩子们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文化失落,外在体现就是精神迷惘和无所适从。这些受影响的青少年在现实中说着人话,转身就在网络空间打一段鬼话。他们有的困惑彷徨,有的激进暴戾,有的拼爹晒富,有的日狗骂娘,还有的仇官仇富,否定历史和传统,否定领袖和英雄。如果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大范围蔓延并长期存在,我们又听之任之,最终将导致我们的文化变迁,解构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丢失了国家的未来。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 伊斯兰国很多恐怖组织的“娃娃兵”就是受到了网络上不良信息和语言的蛊惑,这并不是传说。
网络空间不能无序发展,网络语言不能野蛮生长。今天的座谈会表明了国家网信办对网络语言问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表明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问题的认识高度前所未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语言低俗、暴力等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在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1、倡导广大青少年网友加强道德自律,自觉使用规范用语。雨果说莎士比亚使英国的容貌变美。我国是文明古国,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童蒙养正,希望更多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起来,积极使用善语良言,通过每个人的不断努力,使中国的网络变美,变成一片真正的绿水清山。
2、建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牵头下,由网络社会组织制定网络语言使用规则,倡导网上正确表达。吸收“给力”、“萌萌哒”这样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卸载“屌丝”、“爆菊花”这样的低俗发泄。同时对学校考试、媒体使用网络语言等做出明确要求。媒体应主动承担净化网络语言的社会责任,不使用不规范网言网语。
3、加强对网络的监管,青少年网络媒体要率先垂范。我们中心运营着中国青年网、未来网两大青少年网站和40多个两微一端和手机报集群。中心成立了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依托中国青年网、未来网的网上国学院,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的青少年国学大讲堂、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技艺展演等活动。受中心党组委托,我在此也表个态,我们将带头净化网络语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争做向上向上好青年,争做文明守法好网民。 2015,让我们共同护苗,让纯净的网络空间打开孩子们的人生,让阳光的语言表达成为孩子们在互联网上行走的第二张面孔,也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更多美丽的乡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