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加上中国药品电子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互联网销售渠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零售药店重视,医药电商似乎迎来蓝海时代。德邦证券预计,如果网售处方药放开,市场预期值达1万亿元的处方药将有30%转投线上,市场规模或达到3000亿元。

医药电商短期难有靓丽业绩

目前,已有多家医疗健康上市公司以不同方式切入电商领域,开始在医药电商领域跑马圈地。但是医药电商的普及还有很多瓶颈有待突破,短期内很难真正形成靓丽业绩,电商在其他业态的神话并没有在医药领域上演。

药品电子监管存在风险

实现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能够对网购药品进行严格、有效的电子监管,是国家食药监总局放心地准许药品网购的一大前提。根据食药监总局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并完成生产线改造,在药品各级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并进行数据采集上传,通过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核注核销。同时,国家食药监总局强调:药品电子监管码搜集、产生、存储的所有数据、文档、信息和记录,都归该局所有,任何一方都不能用于商业服务。

目前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体系由马云旗下阿里健康中标筹建,这一结果引来矛头相向。一方面,在一些药企看来,阿里健康作为本身参与药品有关经营活动的企业,同时又负责药品电子监管运营实施,这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阿里健康推出了诸如“药品安全计划”等相关的互联网产品,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引发争议:这让其他运动员还怎么混?

另一方面,由企业全面负责运营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存在数据安全隐忧。阿里健康掌握全国药品监管信息,包括全国企业各类药品的生产、批次、数量、流通、经营和消费等各个节点的信息。庞大的数据库飘在“阿里云”端,信息过于集中,对商家与消费者来说,一旦出现信息泄露,问题将非常严重。

运营成本推高终端药品价格

被纳入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药品达到350种以上,涉及制剂生产企业3500余家,约占我国制剂生产企业总数的七成,涉及的药品流通企业更是上万家。医药电商的行进使得我国制药企业将又一次面临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企业需要在生产线上加装传送带和读码处理器,在药盒上加印电子监管码,完成附码、扫描上传等工作,投入巨资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人力成本。

再加上国家政策规定网上药店必须配备药师,进行药品网络销售需要大量的教育推广成本,网站建设及运营费用不菲,企业负担加重,最终会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运营成本加大。企业不可能一直承担这部分成本,早晚会分摊到药品中去,推高终端药品价格,埋单的还是消费者。

 第三方物流配送待规范

有消费者称,在网上买了感冒药一周后才送到,而那时病症已经自行痊愈。物流配送成为医药电商发展的软肋。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站在消费者角度,远距离物流配送的延迟,势必导致消费者体验的下降。

另外,药品对物流条件要求相对较高,整个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领域都必须在符合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标准下进行。由于自建配送中心成本太高,当前国内药店连锁率难以形成门店配送模式,即便是首家拥有通过GSP认证物流配送公司的药房网,也只能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几个城市自行配送。医药电商的物流配送一般多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而目前绝大部分物流企业不具有配送药品的资质。

国家食药监总局拟鼓励第三方平台与网上药店相结合,通过第三方物流做更加专业和规模化的配送,为现代医药物流与上下游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加速医药电商演进速率。但截至目前,具体细则仍未敲定,这让很多企业做起来很难有标准参考。

网上药品医保尚未落地

目前,网上售药如何与医保对接仍是个未知数。目前医保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包括城镇居民、新农合、大病医保、公费医疗等多种形式,有省、市、县三级不同的管理权限,不同地区报销标准和管理流程也不尽相同,要大范围地实现医保报销对接难度较大。

以目前业内普遍期待的慢病用药放开为例,该类处方药的消费群体多为退休职工,对报销的需求强烈。由于有政策倾斜和政府补贴,基层医院的基本药物价格很低,医院药品的物流成本也极低,所以网上药店在处方药的价格上并无优势。如果在网上药店购药不能使用医保卡支付,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电商大规模的放量。

因此,目前网上药店唱主角的并不是药品,而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母婴用品。只有医保支付与医药电商实现有效对接,医药电商的蓝海才算是真正地到来。

当前,医药电商仍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各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医药电商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公司也并未思考清楚该如何做这一领域,网上药店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大多数公司的网上药店连盈利都谈不上。看起来很美的医药电商,需要真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投入。桎梏于监管安全、成本加大、物流配送、医保政策等难点,众多医药电商在发展中仍然步履蹒跚。(于斌)

莫让网络药品荼毒生灵

信息技术+互联网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经过30年的发展,它对于人类生活领域的渗透已经达到顶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把信息革命的势力范围扩张了大概500倍,以前只能在家里、网吧或者办公区做的事情,现如今变得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是一场革命,是一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经典案例。也正因这场革命,新鲜的商业模式野蛮生长,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化,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互联网之于普通百姓民生的改变,比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营业厅,本地社区O2O服务等等。

但这场革命在带给民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网络食品安全,比如处方药的销售陷阱,又比如整体商业环境的恶化。

面对信息革命引发的问题,最需要站出来的应该是行政力量。立法、监管、惩治,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但同时要辅以文化上的教化,毕竟,民生领域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人性,如要解决网上药品安全问题,只能选择耐心调养。

众所周知,网络销售的商品中,有问题的食品会荼毒生灵,就像蜘蛛结网、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相比之下,药品就没有这般客气了,一个错药或者烂药会直接结果掉消费者的性命。当然,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像食品一样泛滥,但随着政策松动,网络未来或许可直接销售“处方药”,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依现如今中国电商人和投资者的特性,绝对会有一番血雨腥风的竞争和洗牌。资本运作甚至游戏都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发生在民生领域,毕竟,弄不好真会引发动乱。从这个角度讲,网络处方药迟迟没有解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同时,也充分证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网络处方药禁令虽然迟迟没有解除,但大的方向却不会改变,事实上,网络处方药的销售是推进医药分家,破除“以药养医”制度的重大举措。只是在禁令之前,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电商人和消费者,都要思考如何让网络处方药,药到病除,而不是“药到命除”。

首先,政策必须明确标准且兼具铁腕力量。立法需要明确网上药店销售处方药的资质要求,比如需具有资深的药剂注册师,且需要提交相关资料到监管部门以获得授权。除了要全套照搬实体药方的要求之外,监管制度还应明确对网络药店之于药品存储、物流等细节之要求。一旦出现网店违规操作,必须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以防止人性大面积坏死。

其次,电商人要特别注意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容不得任何缺斤短两,更不能以牺牲药品质量来进行资本的竞争,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可照搬到药品销售上面。关于从业者资格,笔者认为,网络药店的建制需要以传统的医务人员为主导,让真正的内行人去完善这个产业。事实上,电商之于医药行业的作用,应该是改进、改善,而不是颠覆,弄不好整个国民健康都给颠覆了。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政策再严肃也会有漏洞,电商人也常常处于利益的纠葛之中无法自拔,长期来看,未免不会出现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普通消费者具备一定甄别能力,比如基本的医学常识,如何识别网站的真伪,了解国家食药监局网站的查询方法等等。这倒让笔者想起了《大宅门》的一个桥段,纪师傅教导年少的白景琦:学点医药知识,可以不以此谋生,但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人的健康是生命之本,任何的荣誉、利益都不应该凌驾于“生命本身”之上,而药品之于人类健康又是性命攸关的,这就要求网络药品的销售要尊重最基本的人性,切莫利欲熏心,让本来先进的商业模式荼毒了生灵。(康斯坦丁)

(原标题:药品网销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