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展览消费趋于“小众”

看话剧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一学生戴梦瑜非常向往的文化消费方式,经常早起排队去抢低价票,“其实身边喜欢看话剧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票价还是有点高,所谓的小众文化不应是高价文化”。

在调查中,超过30%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去剧院、剧场观看话剧、演出、晚会等表演,超过2/3的大学生一年观看演出的场次低于3次。每年去剧院、剧场观看演出方面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比例达到86%,这与当前演出市场的票价偏高不无关系。在北京,话剧演出票价低则近百元,高则五六百元,演唱会票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调查中,27%的大学生将自己不常去观看演出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演出票价过高。

在魏鹏举看来,话剧等表演性文化消费之所以“小众”,是因为面临着与相对“平价”的网络文化消费的替代性竞争。剧场要想吸引年轻人,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趋势,朝着“互联网+文化”的方向发展。内容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借助网络进行直播,或通过互联网众筹的方式做一场话剧,解决融资难和消费市场遇冷的问题。

较为“冷门”的消费取向同样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近三成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基本不去博物馆、美术馆观看展览,而每年去看展览超过3次的大学生不足三成。虽然近几年我国扩大了博物馆等展馆的免费开放范围,但仍有超过15%的大学生表示当前的展览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参观需求,他们最主要的拒绝理由是“展览比较无趣,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祁述裕认为,博物馆和艺术馆的讲解和互动环节做得并不到位,没有搭建好与参观者的交流平台,参观者不了解特定的艺术背景,很难被吸引并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也凸现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知识积淀还不够深,大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目前,不少高校都采取开设通选课、表演进校园的方式,让大学生获得高雅的文化体验并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采取公益和商演相结合的方式,将芭蕾舞、昆曲等艺术表演引进校园,获得一致好评,甚至吸引不少外校学生前来观看。向勇建议,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艺术价值高、题材经典、传达正能量的文化作品上,对大学生群体予以一定的消费补贴。

国产动漫吸引力严重不足

大学生群体普遍比较年轻,很大一部分是动漫爱好者。在调查中,近30%的大学生每月在观看动漫图书、动漫节目、参加动漫展览上花费的时间超过3小时。

但值得注意的是,5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选择的动漫作品完全没有国产内容,37%的大学生选择的动漫产品中国产内容不足20%。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动漫消费的主要选择仍然是日本、美国等国外的动漫产品。这反映出我国的动漫产业目前仍然停留在低幼化的水平,距离全龄化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014年,我国动漫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总值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14.84%。去年,我国动画电影票房走高,向全龄化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但国产电视动画产量继续走低,全年产量为411部,同比下降13.4%。爱奇艺发布的《中国动漫指数报告》显示,7-13岁的儿童仍然是国产动漫的主流观众,比例达到46%;18岁以上动画观众占比上升至16%,但从针对18岁以上成人动画产品的质量来看,2014年与2013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一代的大学生是在日韩动漫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时优秀的国产动漫作品还较少。先入为主的认知结构影响了大学生对动漫产品的接受取向,相对国内比较死板、充满说教的动漫作品,日本的动漫产品在主题和形象选择上更轻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大。”金元浦分析说。

祁述裕认为,国产动漫作品大多是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动画片,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的动漫角色设定更贴近成年人的心理,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消费喜好。

“国产动漫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仍需提高,不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营销模式,还要加强自主创新,打通‘动画片创意+电视电影+游戏+品牌衍生产品’的产业链,以满足大学生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魏鹏举建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漫产品的设计当中,将新鲜的创意注入动漫产业。(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