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习近平为何关心生态

刚结束不久的2015年两会,在上海团、江西团,在广西团、吉林团,习近平每次都谈到生态环境问题。在江西,除了引用“落霞与孤鹜齐飞”之外,他还对江西的人大代表们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去年两会也有类似的场景。那一次是在贵州团,他开玩笑说,贵州的生态很好,甚至可以开发“空气罐头”。

而今年年初在云南,他的一句“立此存照”也使人印象深刻——“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考察洱海

事实上,担任总书记之后,无论是在国内主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生态文明、生态安全都是他的重要议题。新华社通讯的数字显示,与此相关话题的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已经超过60次。

201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六次集体学习,专题就是生态文明。而在那次会议上,习近平的许多提法,比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甚至是环保方面的“责任追究制”,都在此次中央政治局的通稿当中显示出来。

其实,“绿色化”能提到“五化”的地位,也是一种理论必然——在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就被首次提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并列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了全新的“五位一体”;那次会议上,“美丽中国”的目标也首次被提出,并提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

而十八大报告的起草组组长,正是习近平。

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共的理论创新一直在进行,无论是“四个全面”,还是“五化”,均属此列。

新的说法,总是新的实践下的理论提炼。

比如,相对于两年前的政治局集体学习,此次政治局会议,习近平的提法显然已经更加全面。昨天的会议中,“绿色化”不仅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容,还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将改革作为绿色化的切口方案,而且提出了法治和制度保障;不仅有国内视角,还有国际视野,寻求国际合作。

更加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地方在于,在十八大提到“五个文明”之一之后,“生态文明”终于有了落实方案和路径。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总体目标,而“绿色化”则是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的总体道路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其中都要“贯穿生态文明”。

也就是说,生态将不仅仅是环保部、国土部、甚至是林业局、海洋局的“片内”工作,而将是“全国一盘棋”;不仅是“政绩”,而且将是真金白银的巨大产业;不仅是“肉食者谋之”,而是“匹夫有责”。

“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014年11月,在APEC带来的蓝天之下,习近平如此说道。

(原标题:重大信号!“四化”变“五化”,政治局会议首提“绿色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