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bit推出的健身手环新品Charge HR,增加了心率检测功能。
可穿戴,呼唤“杀手级产品”
在2015年CES展上,可穿戴设备成为创新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各大终端厂商争相推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不过,目前市场上依然缺乏“杀手级产品”,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但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炙手可热,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最有人气的创新点。
从产业整体的生命周期看,可穿戴设备依然处于市场布局的初期阶段。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厂商还是在试探、摸索过程之中,产品基本上是在模仿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主流厂商,从2015年CES展上看,可穿戴设备的阵营仍在不断扩大,新的产品也不断涌现。例如,联想展示的Vibe BandVB10是一款智能腕带设备,机身主体为金属材质,采用曲面电子墨水屏,单次充电之后可以使用7天的时间。其主要功能是可以监测用户的步数、卡路里消耗量、移动距离和睡眠品质等,还可以通过低功耗蓝牙接收来自手机的通知。阿尔卡特首款可穿戴设备OneTouch Watch也正式亮相,它采用1.22英寸的圆形表盘,内置加速度传感器,用户只要抬起手腕屏幕就能自动点亮,十分便捷。索尼的新一代不锈钢版智能手表主打精美设计和时尚风格,搭载四核处理器,拥有4GB内置存储空间,单次充电之后可供用户正常使用两天。
由此看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急先锋”,已经形成强大的产业聚合能力,将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配件引入其中。大家或许都在观望苹果智能手表的市场表现,以此来确定跟进速度和投入的资源。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的可穿戴产品中,运动健康功能成为标配,随着产品的更新,功能也从一般的计步、耗能统计,向肺活量、血压、心率检测等功能延伸。
相对于其他更加新潮的可穿戴设备,助听器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产品常常被忽略。西门子此次在CES展上展示了一种新型助听器,允许用户在苛刻的环境下,如餐馆、聚会,以及在遇到大风的情况下改善用户的听觉障碍。HereO是一款为儿童设计的 GPS定位手表,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动向,并能与家庭位置应用同步。健康追踪设备厂商Withings推出了一款可追踪睡眠与活动的智能手表,售价为150美元。它采用传统手表外形设计,不仅能记录用户的步数,自动判别用户是在行走、游泳还是在跑步,还可以监测用户的睡眠质量。
当然,仅仅具有监测功能,或许并不能打动所有用户,更为激进的厂商已经将治疗功能也融入可穿戴设备。Quell则是一款帮助病人缓解慢性疼痛的可穿戴设备。据称,美国大约有1亿人遭受慢性疼痛之苦,于是NeuroMetrix公司研发出Quell,它可以24小时穿戴,用来追踪治疗某种特定慢性疾病例如慢性疼痛、神经疾病、睡眠障碍等。该款设备能通过非刺激手段中和患者的慢性疼痛,尤其是糖尿病、纤维肌痛、坐骨神经痛引起的神经性疼痛。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有望增长至1.12亿件。从产品的发展形态来看,“大而全”和“小而专”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具有强大的平台能力和信息交互处理能力,可以支持种类繁多的应用,但是功耗、价格,以及区别于智能手机的特性,有可能会限制其普及。后者则从某个传统专业细分市场出发,凸显一种或几种极为实用的功能,贴近用户实际需求,尽管缺乏可扩展性但是具有廉价和低功耗的优势。在CES展会上,有专家表示,今年春季苹果智能手表上市将是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将会真正检验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