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我们每天的生活:早上起床,被手机闹钟吵醒;起床后,拿着手机去上厕所;早餐时,翻阅手机看当天的新闻;上班坐地铁时会掏出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看电子书。然后,等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则会第一时间打开电脑,处理文件;下班后,则又会掏出手机打发地铁上的漫长时光。晚上吃完饭,倒在沙发上发会儿微信、看看朋友圈则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人统计,互联网、手机占据着我们每天1/3以上的时间,周而复始。

我的母亲现在经常对我说,少玩手机,工作以后不要看电脑,但是她同时也明白,我们现在已经摆脱不了手机和电脑。要是在15年前,母亲则会大声勒令:“关上你的电脑!”

我家可以上网是在1998年。那时,一台电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个新鲜玩意儿。记得那会儿的台式机很笨重,像一摞砖头一样,还没有听说过可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候还没有宽带,上网都是电话拨号,需要电脑和电话线连接,听到一连串嘟嘟嘟的拨号声音后,才能上网。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QQ聊天群,只有BBS,论坛式的简单页面,把人们聚在一起。那时候,校园里没有人带手机上学,和朋友们联系大多还是写信,校门外的小摊儿上会卖各种花哨的信纸和信封,老妈每天晚上的休闲娱乐一般是手里打着毛活儿看电视,而电脑和手机还不是每个家庭每天的必需品。

我的母亲一开始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是谨慎甚至是充满怀疑的,就像人们对待新鲜事物最开始的本能反应。她谨慎地观察着这个新事物带给她女儿一点一滴的影响,一有异常就强令禁止。因为那个时候,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年轻人“沉迷网络”、“沉迷网游”的现象,而她则怕这个新生事物把她的女儿变成一个不问窗外事,只知玩网游的问题少年。

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从我留学开始。

初到异国他乡,一开始还是用电话和母亲通话。每次通话时,一看到电话机上跳动的时间,我就会无奈地想尽早结束通话,告诉她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但是,即使这样,每月接到的电话账单也会让我心惊肉跳。感情和金钱极端对立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去找出路。我最先找到的出路是msn。我先给母亲注册了一个账号,她请来她的朋友教她怎么上网拨号,怎么使用msn。从我走后就落满灰尘的电脑,再次重新启动,母亲也从之前的怀疑和抵触转为全面地接受。那段时间,我会经常上网,问她怎么做红烧排骨,怎么做红烧肘子,同时,也学会了利用电脑查找各种学习资料。

等我2008年学成归国,我和母亲已经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了。互联网真正做到了天涯若比邻,让我熬过了漫长的留学生涯,也让母亲改变了对互联网的态度,学会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而不是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敌意。如今,她会在朋友圈中秀着图片,在微信中呼朋引伴去约会,当然也会时不常地给我发些生活实用的小帖子。

互联网的使用要有度,不沉迷网络,把电脑和手机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生活必需品,则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