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初中上计算机课的时候,但我却深深地记得第一次申请QQ时的情景,那是2008年我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新学期开始,同学们都交换手机号、人人账号、QQ帐号、开心网账号等一些通讯和社区联系方式,我当时只有手机这一种联系方式。那个时候对电脑和互联网都不是很感兴趣,最简便的联系方式就是手机。

班级辅导员在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说,其实大家不算是陌生了,入学前大家就建了一个QQ群,多数同学之间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建议没有加入群的同学尽快申请加入。我当时表示很迷茫,我是一个连“企鹅号”都没有的人,在这种形势下,我觉得自己确实需要一个QQ号跟大家联系...于是,在周末跟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网吧看电影的时候,我请同学帮我申请了一个QQ号。就这样,我在一知半解中有了自己第一个社交账号、第一个QQ好友,慢慢地在QQ上与更多的人建立了联系,并陆续开始使用MSN、飞信等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对于熟悉互联网社交方式的同学来说也许这不意味着什么,但对于我来说,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打开了另一扇我与人沟通的大门。平时不爱说话的我在QQ、MSN上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和同学们一起聊一些话题,这样既避免了我面对陌生人说话时的紧张情绪,又可以让我在交流中开阔视野,交到更多的朋友。

随着我对互联网的慢慢了解,一个个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购物网站、娱乐网站带我接触到更多的网络生活方式,一个曾经仅仅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世界的女大学生,慢慢地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互联网世界,流连忘返,无法割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次数也逐渐频繁,形式也更多种多样。家长们从最初排斥QQ、MSN、微信等,到现在支持我们利用这些即时通信工具互相分享积极向上、心灵鸡汤式的文章。

从2012年开始,我们整个家庭就热衷于建立各种各样的群,从我们最初的5人“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群到现在15人的“中国梦之队”,随着家庭成员的不断加入,我们交流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

家里的长辈们不仅会用QQ、飞信,现在也会玩微博、微信了。以前看着我们用手机发语音还不用多花钱,着实很眼馋,现在也赶时髦买了能上网的智能手机,跟我们年轻人一样上了移动互联网。现在只要有手机、有网络,我可以随时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家人“见面聊天”,平时我们还互相分享一些公众账号有关励志、生活和情感的小文章,不亦乐乎!

互联网给我开辟了更便捷、更多样的沟通渠道,现在我还从事着与互联网紧密相关工作,我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