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娟

北岛在写下诗歌史上最短的一字诗《生活》“网”时,互联网还只是美国人实验室里的“宝贝”。1983年,太阳电脑提出“网络是电脑”时,彩电还是中国百姓的紧俏商品,并且大部分人买不起。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让中国人首次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中国从此有了网民。根据一份权威报告:1997年中国上网人数仅62万,而现在已经达到了6亿,17年里增长了1000倍。1997年全国手机用户数量只有1000万,当时的手机没有短信功能,不能上网,如今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12亿,连狗粮都可以从手机上购买,人真的是从物质到精神都生活在网里了,而这些都有一个叫“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东西在支撑。

最近一上网,电脑便会弹出绒线广告,许多是我从不知道的材质——桑蚕丝绒线、钩针线、纯棉蕾丝线、蛋白丝绒线、宝宝线。这些商家怎么会知道我对绒线有兴趣?和女儿QQ聊天时谈及这事,我说我只是为了给孙子钩织衣物,上网寻找过一次绒线,难道就被网络记住了?女儿告诉我这叫偏好性搜索,你的行为已被“云”了,并提供给其他绒线广告商,这就是大数据应用。就在我沉浸在云雾般的迷惘时,同事蕾蕾的手机来了短信,请她凭本人身份证及此短信到邮政局领包裹。过去,包裹单是要去单位收发室签字后才能领取的,然后才能拿着单子到邮局领取包裹。不要小看这条短信,这可是意味着国企在节约纸张的同时,单位收发、邮局投递等人的岗位将消失。网啊,几家欢喜几家愁。当年,马云父母给儿子起名字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中国“云计算”的最大推动者和获益者。

“现在是阅后即焚的时代。”女儿提醒我这个靠纸质媒体谋生的妈妈要有危机感。“现在连《人民日报》都搞微信微博营销,不然,就是你写得再好,也就你那个小圈子知道你是个‘资深记者’。我的朋友发给我的照片或文字,我觉得好,就顺手在微信上一转,我的其他朋友再转发,你想想这是多少倍的传播力?我弟弟的微信粉丝将近一万人,都是喜欢他的摄影作品的。他不花广告费,自己就能营销,这叫涟漪效应。”

看我听得发呆,女儿接着给我“上课”:“咱们俩都打开新浪网,看到的广告是不一样的,因为网络会根据你的浏览历史等信息确定你的购买偏好。比如我最近老看狗狗用品,网上就给我看狗狗用品广告。你买过绒线,人家就给你绒线广告。通过网络大数据,做广告的人能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这就是现在商家喜欢在网站投广告的原因。”

有一句评论说得很直接:“20年里,互联网几乎改写了一切——无论是政治生态、经济脉动还是社会生活。互联网20年的成长史,是中国社会深层次转变的历史。”北岛把生活比喻成“网”,是在表达“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在关系网无所不在的社会,约束无处不在。但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的人们,正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网”渐行渐远,“庙堂”与“乡野”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80后、90后对生活有比上代人更自由和自我的选择。

“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了。这回我们谈的不只是要选什么汉堡佐料那么简单,在后信息时代里机器与人就好比人与人之间因经年累月而熟识一样: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它甚至连你的那些怪癖(又如总是穿蓝色条纹的衬衫)以及生命中的偶发事件,都能了如指掌。”尼葛洛庞帝20年前写下的“预言”今天被6.32亿中国网民践行着。

最近,“70后”好友小江乔迁,首先落实的是网线接入,她的生活已离不开网。不只是年轻一代,就是我这个60后,也不可一日无网了。